新兴产业有望十年增长十倍
4、除尘布袋不具有防水抗结露的特点,由于物料成品粉磨工段物料水份大,设备、管道易堵塞,除尘器布袋极容易结露、糊袋,造成收尘效果差。
今年我们将雅安村作为农村生态修复的试点,打造农村生活污水湿地项目,每天能处理100吨的生活污水。雅安村党支部书记洪贤表示,项目充分利用雅安村原有的地形条件,通过生态修复的方式,既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,也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良好的景观基础。
这一切,得益于三亚创新农村污水处理模式,以生态修复理念解决乡村污染难题。昔日,这片面积约为5亩的水塘是当地著名的臭水塘,水塘里垃圾丛生,污水横流,恶臭难闻。崖州区有40余个自然村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污水处理难题,雅安村是问题最严重的村庄崖州区有40余个自然村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污水处理难题,雅安村是问题最严重的村庄。同时,整个项目低投入、易维护、观赏价值及生态协调性高,一举多得。
这个水塘臭了10年,家禽死了往里丢,生活垃圾往里扔,住在水塘对面,每口呼吸对我都是折磨。三亚崖州区环保局局长解忠敬透露,雅安模式的成功,极大坚定该区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的信心,今年崖州区将继续在凤岭村和盐灶村开展此项工作。环评单位不懂技术是一个原因,程红光跟着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给环评单位做过培训;健康影响的不确定性也给决策部门加大了决策难度,凭什么风险达到10的-6次方就可以批,-5次方就不批了?但程红光觉得,这些问题其实可以解决。
高胜达打了个比方。高胜达说,但是污染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和环评的技术方法、路线都不一样。每个地区根据自己的特点、产业情况,筛选优先控制的污染物,开展健康风险评估。但从国际经验看,不是一定要证明因果关系。
比如日本水俣病、四日市哮喘的公害病认定就没有强调因果关系,而是首先划定区域:你在这个地区居住了多少年,这里的污染超标了,你又出现了某些症状。有了这部法律,类似工厂搬迁后的污染场地损害可以追溯责任
多位受访专家表示,常州事件中首先要打板子的,不应该是学校的环评,而是规划部门。不缺规定,不缺技术,可是,风险评估的工作难让人满意。高胜达还强调了市场的作用在交易土地时,企业需要告知土地收储所污染信息,事后若发现隐瞒则会遭到起诉。例如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时,也得按照当地的要求做环评,涉及健康问题工作也要开展。
王建生气愤又无奈。2007年,卫生和环保两部委联合16个部委局制定并颁布了《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(2007-2015)》,规定卫生和环保作为牵头部门,共同负责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。其中包含的《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》,更规定了开展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原则、内容、程序、方法和技术要求。环境土壤镉污染超标严重的贵州赫章,环境卫生标准却达标的例子并不罕见。
这些专家都参与了相关工作,但王建生依然强调,中国不缺规章制度,最重要的还是落实。就像宁可多花钱治病,而不是诊断病情。
程红光建议,国家在强调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,要加强风险管理。各地环保厅、环保局更少有环境健康对应机构。
希望常州事件能推动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的进程。对此,从卫生系统调入环保系统的王建生感受深切:我提出以健康优先理念推动现有环境管理手段改革,竟然有相当多的环保系统专家认为这超前了,甚至说搞环保的搞健康就是瞎折腾。环评是个筐,却不装健康和过往的多次突发事件一样,首先被揪出来的是学校的环评。环保部政研中心环境与健康数据中心研究员王建生说,国外的环评会评估健康风险,中国的建设项目环评却不评,规划环评要求了,效果待观察。一方面改善质量,一方面控制风险。早在2009年,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》中就规定规划环评应当分析、预测和评估对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。
一个处,半个人追溯历史,环保正是从公害病开始受到关注,我国卫生工作也有环境健康管理的基因,公共卫生课程里有环境医学,卫计委疾控局下属有环境卫生管理处。2004年,环境保护部就印发了通知,要求关闭或破产企业改变原土地使用性质时,必须对原址土地进行调查监测,报环保部门审查。
当周边有污染源、人有暴露途径,比如空气、饮用水等,周边的人有知情权,需要被告知风险。在环保系统内,环境健康管理十分边缘化,环保部环境健康处只有半个人。
这位土壤修复的专家长期和污染场地打交道,深谙中国毒地的隐蔽性和严重性。参与导则修订的程红光失望地说。
环评是个筐,却不装健康。段小丽说,等到人们得病了,就已经晚了。只是这种忽视听上去有点尴尬,因为我国环保法第一条规定就是: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公众健康制定本法。程红光认为,如果不及早开展健康影响评估以积累技术和方法,环评机构的技术水平就不会上升。
环评单位不懂技术是一个原因,程红光跟着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给环评单位做过培训;健康影响的不确定性也给决策部门加大了决策难度,凭什么风险达到10的-6次方就可以批,-5次方就不批了?但程红光觉得,这些问题其实可以解决。常州事件中,也是先有化工厂,再建学校。
环保部门的工作重心正从总量控制向质量改善,但在环境健康学者来看,单纯的质量改善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。环评单位注意到了健康风险,却寥寥几句带过。
比如日本水俣病、四日市哮喘的公害病认定就没有强调因果关系,而是首先划定区域:你在这个地区居住了多少年,这里的污染超标了,你又出现了某些症状。在日本和韩国,环境健康都是司局级机构。
这个充满了模型的导则与国际接轨,主要参照了美国环保局和材料标准的技术方法,北京市在2009年就有了类似的地方标准,国内有环科院等专业机构具备按导则进行评估的能力。有的业主甚至不知道这个要求,找个当地专家问问,以为做个环评就可以了。中国环科院环境污染与健康科技创新基地副研究员段小丽介绍说,事后证明人的症状和污染的因果关系很难,不是短期和小样本的调查就能得出结论。如同环保法中按日计罚有实施细则,环保部正在编制《环境与健康工作办法》以落实环保法第39条。
有了这部法律,类似工厂搬迁后的污染场地损害可以追溯责任。有时真正产生影响的污染物,并不在标准中。
2016年4月18日,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说。而且这十几年,国内的环境健康基础力量已有所加强,可以选择典型行业如冶金、化工等先推行。
公众并不懂得COD、二氧化硫等污染指标和自己的关系,但一旦被告知这项目可能导致患某种疾病的风险增加多少,项目实施的阻力就会增大。高胜达说,但是污染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和环评的技术方法、路线都不一样。